相信在不少人眼中,印度这个国家就很奇怪。像印度这么一个资源有限个人融资炒股,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,怎么可能喂饱那么多口人?
毕竟它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,而粮食产量又不及中国的一半,然而人口比中国还多。印度政府凭什么让这个庞大的国度持续运转?甚至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?
印度的天赐“良田”
别看它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,他们的耕地面积却一点都不少,足足有1.6亿公顷,比中国的1.2亿公顷还多。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,土地那么少,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耕地面积?
这就要归功于印度独特的地理环境了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这个国家横跨热带至温带,拥有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,从湿润的平原到干燥的高原,都可以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。
像我们中国,北方干旱南方湿润,气候差异明显。但印度从南到北,气候条件变换多样,给了他们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周期。什么水稻小麦玉米等,这些主食作物都能在这里大范围种植,满足了大量人口的基本需求。
而且印度有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,位于东部平原和南部高原,这些地方的土壤肥沃,水源充足,甚至能实现一年三熟。
这些区域的粮食年年高产,甚至比我们中国的水稻还要更具生产优势。一颗稻谷掉下去,能出一斤米,而成本更低和单位面积产量高得多。
为了应对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,印度采用了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。这里的农业是以高度集中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,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轮作、耕作,甚至精细到作物与作物之间的搭配种植,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。
虽然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广泛应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,但他们会利用当地适应性强的作物,减少了对机械化的依赖。印度的土地并不都是平坦的,同样是有些地方山地重重。
土地不平,农民就发展梯田。水资源有限,就开展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。生长周期差异较大的作物混合种植,以此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,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田多样化模式。
不过印度要养活14亿这么庞大的人口,仅靠一些地理优势还不够。20世纪50年代,印度粮食产量可没有现在这么高。那时的印度,根本就没有办法自给自足。印度的“绿色革命”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。
1960年代印度政府采取了强力措施,引进了现代农业技术。比如墨西哥的矮秆小麦品种就成了印度的“明星作物”。这种小麦抗风抗倒伏一点不娇气,产量还高,简直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大神器。
另一方面印度政府积极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培训,把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到各个地方。这些技术通过地方的推广,不只局限于一小部分精英农场,而是深入到印度的每一块土地,甚至是那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场绿色革命尽管让印度的农业产量有了大幅的增长,但是也给印度带来了极为巨大的环境代价。大规模地引入化肥以及农药,使土地的自然肥力渐渐地下降。
而过度的灌溉和单一作物种植的模式,也让土地质量恶化,导致后期的环境问题不断。这种短期内快速提升产量的模式,成了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。
随着技术的提升,印度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。到80年代中期,印度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.7亿吨,已经基本可以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了。
如今的印度连续多年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出口国,看起来好像印度的粮食产量十分充足,多得需要大量出口。
实际上在2021年,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才3.08亿吨,而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6.69亿吨,咱们差不多是印度的两倍。算下来,印度人均粮食配额每年也就是200公斤。
这么点粮食,怎么喂饱14亿人呢?
印度粮食出口的秘密
根据印度农业部的数据,早在2011年印度的粮食出口量突破了1000万吨。尤其是水稻,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出口国,印度的水稻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13%。
试问在其他国家对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,印度如何通过自给自足来维持粮食“盈余”呢?答案就是通过低需求来制造高供给。
印度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饮食文化,尤其是素食习惯。印度40%左右的人群是素食者,这使得他们的饮食结构较为简单,蛋白质的需求也相对较低。
这种饮食方式,直接影响了印度的粮食消费量。根据统计,印度的人均粮食年消耗,约为400斤,而中国人的人均粮食消耗,高达1100斤,差距大得让人咋舌。也就是说,印度的粮食消耗量,不仅低于中国,也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。
从宗教层面来看,印度的牛是神圣的,很多人把牛当作宗教的象征,所以牛肉几乎是禁忌,肉类消费本身就远低于其他国家。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不高,那就会减少很大一部分用来喂养牲畜的粮食。
同时由于印度大多数人信奉佛教或印度教,他们对简单生活的推崇,让他们对于食物的需求相对较低。
再加上印度的部分地区,依然处于农业依赖的状态,农村居民的饮食消费水平有限,很多人买不起昂贵的肉类或加工食品,这些因素叠加下造成了印度人对粮食的需求下降。
不过低消费并不意味着对印度人的生活没有影响。印度的贫困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重。根据全球饥饿指数的报告,印度在121个国家中排名107,位列饥饿国家的末尾。
在印度这个粮食产量充足到需要大量出口的国家,竟然还有许多人仍然要为温饱发愁。尤其是在印度的大城市和乡村地区,贫民窟中的居民大多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。
印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盈余,但这些盈余大多不会优先分配给国内最贫困的群体,而是通过出口的形式,交换外汇或者进口其他必须的商品。这些粮食被用于出口赚取外汇,却并没有直接惠及国内贫困人口。
印度的贫困数据显示,约有26%的印度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14亿人中,每4人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。2.34亿的印度人在极端贫困中,约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6%。
从这也可以看到一个事实,印度的粮食大部分流向了已经有能力购买的中上层阶级,而最底层的人群却依然吃不饱、吃不好。
更高产的中国没有余粮出口吗?
与之相比同样是14亿人口大国,为什么中国的粮食产量如此之高,却不以出口为主?
要知道,中国的粮食产量位居全球第一,但在对待粮食的国家战略上却与印度完全不同。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实施了“粮食安全”战略,尤其是以自给自足为核心目标,确保国内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稳定。
中国深知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大国的战略意义。粮食安全,是国家稳定的基石,也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核心要素。尤其是在全球市场上,粮食的供需关系极其复杂。
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时有波动,一旦发生一些像战争,气候等突发事件,全球粮食供应链很容易出现断裂。
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,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粮食储备,通过较为严格的进口与出口政策,这样能确保国内粮食供给不会受到外部市场的过多干扰。稳定国内粮食供应,从而确保国家安全,这便是中国选择不大量出口的根本原因。
而且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显然远超印度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,尤其是对肉类等高能量食物的需求大幅增长。
肉类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,中国每年消耗的粮食中,约有一半用于饲养牲畜。甚至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饲料原料,这样看来几乎所有国内粮食产量都无法轻松用于出口。
更重要的是,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让老百姓吃饱饭脱离贫困一直都是一大目标,根本不会出现像印度那样对低层人民生活状态视而不见的情况。比起经济利益,我国更注重的还是基础民生的保障。
印度这些年占据在全球粮食出口大国的前列个人融资炒股,事实上其国内庞大的14亿人口也仅仅只是养活而已,想要养好,真正让印度人民都吃饱吃好,还差得远。
Powered by 股票在线咨询_配资168网站_炒股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